抖音為什么設計了一些雞賊的產品
yanfei 2020-11-07 14:23最近在研究抖音,除了做了場直播外,也發布了一些視頻。
出于好奇,體驗了一把抖音面向 C 端用戶的廣告服務 DOU+。
我身邊就有不少朋友說抖音魔性,為此還買了專屬流量包天天刷,他們說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比以前長了。
當然,也有一批「自律性」很強的人早早就卸載了。
跟很多內容產品一樣,抖音在內容發布者和觀眾兩端也符合二八定律,大部分人是來刷的,小部分是真正會拍的。
拍抖音的這群人里,也符合二八定律,頭部是少數,大部分是長尾。
頭部占據流量優勢就不說了,平臺傾斜加上自身投入大,獲得更多的曝光和粉絲增量自然不在話下。
除了內容質量,最終拼的還是錢。
而對于更多的普通長尾內容發布者,也有著讓更多人觀看自己的訴求,于是就有了 DOU+ 服務。
說白了,DOU+ 就是一個面向個人的廣告投放工具。
可以通過向平臺按需付費的方式將自己拍攝的視頻推廣出去,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曝光(點贊、評論、轉發)和粉絲關注。
類似的服務,在微博上也有,其實本質都一樣,你花錢,我給你量,你花得越多,我給得越多。
為此,我也斥巨資 50 元體驗了一把 DOU+ 的服務。
先看結果,50 元能獲得 2500 次的播放曝光,結束后平臺額外贈送了 1205 次的曝光,總共 3705 次。
獲得互動 123 次,包括了 115 個點贊、1 個評論、4 次主頁瀏覽、漲了 3 個粉。
從播放和互動的轉化來看是 3.31%,而從播放到粉絲的轉化率是 0.08%。
當然,我不是什么大 V,內容也沒有連續性,所以這個轉化率不構成平臺的平均轉化率。
抖音現在的 DAU 有 4 億,已經可以稱之為一個國民級的產品。在短視頻這個領域,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流量生態。
整個 2019 年,抖音和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全年營收 1400 億人民幣,較 2018 財年增長 280%。
這個增速還是很猛的,也實現了張一鳴年初定的營收 1000 億的小目標。
而 DOU+ 服務又是個邊際成本很低的產品,一手收錢、一手給流量,在整個流量大池子里左手倒右手,自己還賺得盆滿缽滿。
再看 DOU+ 的投放邏輯,我就有點不明白了。如果不做定向投放,感覺這就是個根據個人信息進行的隨機投放。
當然,官方說的是「智能推薦」,咱也不懂,咱也不敢問。
性別分布還算平均,但為啥我一玩雪上摩托的視頻定向給 40+ 歲的人群展示占了 47% 呢?
難道中年男性對這項運動有獨特的愛好,還是說抖音識別出來我正在往這個年齡階段發展?
整體來看,24 歲以下年輕人正在遠離我。。。
DOU+?投放有兩個模式可以選擇,分別是「速推版」和「定向版」。
速推版就是根據你想投放的人數按需付費,2500 人是 50 元,選 50000 人是 1000 元,我就是簡單體驗一下,土豪請隨意。
定向版可以指定更細維度的投放指標,例如性別、城市和喜好。
在投放金額恒定的情況下,維度越細,投放人數越少。反之,你就得增加投放金額。
說白了,就是你想越精準,就需要花越多的錢。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設計,投放時可以在「期望提升點贊評論量」和「期望提升粉絲量」之間選擇。
但投放的邏輯實際是一樣的,抖音在產品上也沒有做特別的引導關注或者引導點贊評論的設計,所以這個選項的目的和意義不知道是什么。
另外,我有兩個手機,一個是 iPhone,一個是小米,所在我在 iOS 和 Android 版本的抖音上進行了對比。
發現了另一個有意思的事。
你們看一下下面兩張截圖,左邊是 Android 版,右邊是 iOS 版。
發現了么!
Android 版的 DOU+ 服務中,默認投放人數的數值比 iOS 版的要少很多,差了近一倍。
Android 版默認是 2500 人,花 50 塊錢,iOS 版默認是 4900 人,花 98 塊錢。
只能說,抖音的產品設計真雞賊。
說他們雞賊不是貶義,而是字節跳動這家以數據驅動著稱的公司在產品設計上顯然有他們的技巧。
如果你是抖音的產品經理,你恰巧負責 DOU+ 這個模塊,整個投放邏輯你會如何設計?
產品邏輯設計、定價策略、效果和用戶預期的管理,如何引導用戶復投,這都是需要考量在產品設計環節里的。
這種對用戶心理預期和實際結果的把控,還真是件有點難度的事,不僅需要邏輯和經驗,還需要依靠數據、用戶認知、商業知識和科學實驗。
做產品,遠沒有光看功能那么簡單,但也是個挺有意思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