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一下抖音短視頻的崛起之路!
yanfei 2020-10-22 10:38本文共計13000字,將360度無死角掃盲抖音攻略,可能是全網最完整的抖音干貨手冊之一,話不多說建議先收藏走一波。
手冊內容主要會分為抖音的崛起、算法、生態和玩法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抖音的崛起之路,只有了解了它的崛起歷程,我們才能了解這個生態,才能更好的在這個生態里創造內容。
第二部分是關于算法推薦的講解,算法推薦和流量分配方式是抖音的靈魂,如果不能把算法推薦的核心原理搞明白就會走很多彎路。
第三部分是抖音知識點的掃盲,幫助大家全面了解抖音的業務生態,以找到自己的生態位置。
第四部分關于抖音玩法的思維方式,只有采取正確的思維方式去做抖音,才能獲得相匹配的流量。
抖音的崛起之路
?
抖音為什么能成為全民現象級APP?我總結抖音的整個崛起歷程,分析出了以下最關鍵的三個因素:
1.年輕人在引領潮流;2.視頻是大勢所趨;3.能賺錢才是正事兒。
1.年輕人在引領潮流。回憶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最早的中國互聯網形態無非就是BBS和博客這兩種形態,當時的主流用戶群體都是年輕人,然后等到年輕人進入社會以后,才開始出現了各類的站長以及企業建站。
2005年,美團王興借鑒Facebook在國內創建了校內網,后來這個產品升級為人人網,經過三年發展,到2008年,基本上所有的大學生都在使用校內網這款產品了。
同期在2008年出現了開心網,開心網的主流玩法就是想搶車位、開心農場等,開心網當時能全民普及,也是因為大量的大學生投入社會以后開始引領社會人士去玩。
再下到09、10年,微博興起,當時主流的用戶群體也是大學生。微博最早期的時候,除了邀請一些大V以外,邀請的主流用戶都是學校的團委或者說大學生,到2012年左右微博經歷低谷,在第2次崛起的時候,它才成為一個全民現象級的產品,一直發展到現在。
再往后到2016年,抖音這款產品出現時,它最早的用戶群體依然也是大學生。
基于這一套成長歷程分析,如果想挖掘一個新的流量洼地的時候,那就去找主流年輕人都在玩什么就可以了。年輕人在大學期間玩的產品,等到他們投入社會以后,這些產品都會掀起一個全民級的風潮。
2.視頻是大勢所趨。首先,視頻作為一種媒介形態,它是目前最高級的媒介形態,因為視頻在傳遞信息的時候,它的效率是最高的。
那么既然視頻這種媒介形式這么高級,它為什么沒能在互聯網早期就成為主流的信息傳播的媒介形式呢?
因為當互聯網出現以后,在2010年左右的時候,互聯網的主流信息主要還是在PC端呈現。因為一方面手機當時的體驗并不好、第2個就是手機的流量資費太貴了,到2012年手機的流量資費降低,2014年開始出現大王卡這樣的產品以后,手機看視頻才有了可能。
那么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在2014年大王卡出現,手機看視頻已經成為主流的時候,沒能出現這種全民現象級的APP,那就涉及到第3個關鍵點。
3.能賺錢才是正事!
2018年,抖音剛剛開始起勢,日活只有一個億左右的時候,它就立馬上線了星圖平臺,商品櫥窗這樣的產品形態,來幫助優質創作者快速變現。到后期還有PICK計劃、LINK計劃,以及全民任務這種基本零門檻的變現形式。
當任何一個獨立創作者都可以通過抖音提供的各種方式去變現以后,抖音才開始實現一年一個億的瘋狂增長,因為只有當創作者賺到錢以后,他才會更積極的貢獻更優質的內容,這是一個正向激勵。
所以說賺錢這個事情對于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而抖音恰恰在幫助創作者賺錢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
我們了解了抖音能夠起勢的幾個關鍵點以后,再來回顧抖音是怎么一步步依靠品牌宣傳、產品運營和流量分配,把自己做成為一個日活4億的全民現象級APP的。
品牌宣傳
2017年,岳云鵬發過一條微博,微博帶了一個視頻,主題是尋找一個和他長得特別像的哥們,這個哥們就是抖音的一個創作者。當時岳云鵬發布的那條微博的視頻是帶有抖音的水印的,但這只是一個小插曲,當時抖音并不具備去接收全民用戶涌進的能力。
2017年7月,中國有嘻哈燃爆整個暑假,也是從這時候,抖音開始真正的穩扎穩打地做品牌宣傳活動。抖音和中國有嘻哈進行了一系列合作,甚至專門聯合吳亦凡拍了一個抖音宣傳片,當時的時間節點也非常重要,暑假正是大學生無聊的時候,這次宣傳起到了非常好的流量引入作用。
2017年9月,抖音連續和湖南衛視兩次合作,一次是和快樂大本營,當時羅志祥還是代言人。緊接著在同月抖音又登上了天天向上,這兩次之后,抖音在整個年輕人群體中已經非常有知名度了。?
我們總結抖音的品牌宣傳策略,可以得出兩個關鍵詞:年輕和好玩。
包括到現在抖音的主要內容調性還是圍繞著這兩個關鍵詞開展的,所以說你去做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往這兩個核心的方向去做,雖然有一些很細分的賽道和主流的內容不一樣,但是細分賽道的整體的流量占比是非常低的。
產品運營
經過了如此大范圍、重量級的產品宣傳以后,肯定會有大量的年輕人涌入到抖音這款APP里來。這個時候如何留住這幫年輕人就要靠產品和運營端的策略了。
運營端:2017~2018年,抖音的內容是一簇一簇往前推進的,就是它可能在一個月或者說半個月之內,它的大量內容都是一種玩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抖音最早的宣傳策略是,他們去中國傳媒大學招3000個小哥哥小姐姐,就是會歌唱、會跳舞、顏值比較高的年輕演員,讓他們在抖音里邊按照官方的導向去發布完全一致的內容,比如當時很火的海草舞和手指舞等等。
當年輕人每天都在看完全相似的內容,他們會有非常強的沖動去模仿。這個時候就要考驗產品端的能力了,為什么?因為如果說我被你的內容洗腦了,我去學,但我做的并不能像你一樣好的時候,那我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那我就不拍了。
抖音從最早期剛上線的時候,它的產品錄制邏輯就和其他產品不一樣的,它可以分段錄制。你可以錄一段擺個pose,不好的話就刪掉這一段,完全節省了剪輯的工作,非常方便。
抖音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它有非常強大的濾鏡,它帶來的結果就是不管你好看不好看,你通過抖音拍出來的視頻你都是好看的。這樣的話既好用又好看,它給用戶帶來的就是完全正向的激勵。
?
經過官方主推,給用戶洗腦,用戶參與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抖音內容的豐富度和迭代度就會非常強,內容產能非常高,所以它才能夠把用戶留住。
我們總結抖音的產品和運營策略也有兩個關鍵詞:好看和好用。
流量分配
用戶被宣傳引進來了,用戶創造了內容,但發布的內容,沒人點贊,那用戶的積極性也會大大受挫。這就涉及到抖音的第3個關鍵問題——抖音的流量分配。
抖音的流量分配是非常均衡的。我們先看兩個例子:第1個就是春節期間爆火的刀小刀,她甩個頭換個妝就直接爆了。2月26號粉絲還不到100萬,甩頭視頻出來后一個半月的時間直接漲粉到了1200萬,一個月漲了1000萬粉絲。
另個號毒舌電影,毒舌電影同樣的是在1月份的時候不到200萬粉絲,現在已經1400萬粉絲了,兩個月漲了1000萬粉絲。
這并不是個例,這樣的案例在抖音是非常多。
在抖音,每一個創作者都有機會創作爆款,都有機會獲得巨大的流量,只要你的內容足夠好,你就可以快速的讓大量的人看到的。原因在于抖音使用了一種叫做算法推薦的流量分配模式,它能夠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爆款,并且概率非常大。
抖音的算法推薦
講算法推薦之前,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你日常是如何獲取信息的?
無非就是三種途徑:關注,搜索和被推薦。
1.關注,非常典型的就是微博/微信公眾號,你關注了一個賬號以后,你就可以持續看到這個賬號發布的內容,獲取你想要的信息。
2.搜索,百度和谷歌,當你的需求非常明確的時候,你通過關鍵詞以搜索引擎去搜索的方法,獲得你想要的信息。
3推薦,就是抖音、今日頭條這種模式,你打開APP之后,隨便看幾篇文章,點幾個贊,剩下的你不用管,算法會基于你的閱讀行為給你推薦內容,你躺著等就行。
以上是從信息接收者的角度來聊的,那么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作為信息創作者的時候,我們再來看這三種信息的分發模式。
第1種像關注這種模式,就比如你要做公眾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要去漲粉。如果你入局晚了,你很難再做出一個爆款的大號來,這種模式對于后入局的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難。
第2種搜索是同樣的,當你作為一個信息創造者的時候,你想要讓你的目標受眾搜索到你的內容,你就需要去揣測用戶在搜什么,用戶會搜什么?你要做大量的SEO工作,同樣的邏輯,如果說你沒有在早期去做站長,沒有入駐百度新聞源的話,你的內容就只能靠后站,這對于后入局者也是十分不利的。
第3種算法推薦這種模式,你發布一篇文章以后,只要你的目標受眾是準確的,算法會自動識別你的內容,把你的內容推薦給可能喜歡的人,那簡單來說就是你只需要發布內容,等著他成為爆款就可以了。
那么問題來了,抖音現在每天上傳的視頻量是6000萬條,你如何做到讓你這一條能夠成為被算法推薦的那1/6000萬?這就涉及到抖音算法推薦的核心邏輯,它是怎么工作的?
總結來說,就四個字:斷物識人。
斷物,就是算法需要去識別你這條內容是什么?
識人,就是算發需要辨識出正在平臺中瀏覽瀏覽內容的人,他具有什么樣的喜好?
算法知道了這個人喜歡踢足球,正好算法剛剛判斷出有一篇文章是講踢足球的,它就會直接把這篇踢足球的文章推薦給喜歡踢足球的人,算法推薦的邏輯就是這么簡單。算法推薦主要有兩種方法,我們下面逐一來講。
第1種,基于內容的推薦算法,什么是基于內容的推薦算法?舉個例子,比如說你進入到抖音以后,你點贊了一條關于踢足球的文章A,算法經過識別,發現文章B也是和踢足球相關的,那么算法就會把內容B推薦給你。這就是基于內容去做推薦,因為它倆是一樣的,你喜歡A那你肯定會喜歡和A一樣的B。
第2種,基于協同過濾的推薦算法,協同過濾這個詞非?;逎y懂,我們用另外一個詞來替代它,就是基于用戶行為的推薦算法,這種基于用戶行為的推薦算法又分為兩類:一種是基于物體的用戶行為推薦算法,一種是基于用戶的用戶行為推薦算法。
基于物品的用戶行為推薦算法
假如你是用戶1,你喜歡了系統內的物品1,系統發現喜歡物品1的用戶,還有用戶2,用戶3和用戶4,然后系統還發現用戶2、用戶3和用戶4也都同時喜歡了物品3。在用戶喜歡物品的這個行為上,我們是不是可以去猜物品1和物品3是相似的,那么系統就把物品3推薦給了用戶1。
這一套邏輯里邊是基于對于物品喜歡的角度上去推薦的,所以將它稱之為基于物品的用戶行為推薦算法,因為他的推薦邏輯是用戶喜歡物品這個行為。
基于用戶的用戶行為推薦算法
用戶1喜歡了物品1,用戶2也喜歡了物品1,所以說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喜歡物品1這個行為上,用戶2和用戶1屬于同一類人?那么系統又發現用戶2還喜歡物品3,因為用戶1和用戶2是同一類人,那么用戶1理論上應該也喜歡物品3,所以系統把物品3推薦給用戶1,在這個用戶行為的推薦方法上,系統關注的目標不再是物品而是人,他把人分成一類一類人,對他們做類似推薦,這個邏輯也沒問題。
剛才我們講到,抖音一天會上傳6000萬條視頻,?所以從算法的計算復雜度的這個邏輯上來說,我們推測用抖音使用的是協同過濾的推薦算法,也就是基于用戶行為的推薦算法,這一點也是被抖音官方所承認的。
從這個邏輯上去來看,抖音是把所有的內容分成一簇一簇,各種喜好相似的人分成一堆一堆的,所以才出現了很多關于抖音要養號,要打標簽這樣的玄學說法。
針對這種說法,如果做一個賬號,是生產所有人都可能喜歡的劇情類、搞笑類這種內容的話,你是不需要去養號的,因為不管你的內容發布給什么樣的人,他們都會喜歡,因為幽默總能給人帶來歡樂的。
但如果你的內容特別垂直,這個時候你就得把你的賬號做好的標簽分類了。
因為站在我們對面的不是人,不是資深的編輯,而是一臺機器,機器不知道你的內容是好是壞,機器也不知道你的內容應該推薦給1千人,1萬人還是100萬人,機器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據人類的反饋作出響應。
如果機器把你的內容推薦給了500個人,這500個人里邊有499個人喜歡,那代表了兩點:一是推薦方向正確了,二是你的內容非常優質。這個時候系統就會加大推薦量,不斷的去滾雪球。
但是如果當你的內容被推薦給了500個人以后,這500個人里只有10個給你點贊,那就只有兩種結果:
一是內容方向推薦錯了,第二就是這個內容極其劣質。
那這給我們帶來的反思,就是如果說你的內容你不管怎么調整,不管怎么定向人群,不管怎么投DOU+,都只有500次播放,不會超過系統既定的這個曝光數,你就要反思你的內容質量了。
不要老自己覺得自己好,觀眾覺得好才是更重要的。
抖音知識點掃盲
先通過下圖,了解一下抖音里到底有什么?
第1圈是抖音最核心的4個內容,依次是短視頻、直播、電商體系和廣告體系;第2圈是核心圈延伸出來的幾種重要形態;?最外圈的各種產品形態,有抖音的小游戲、小程序、集合平臺、開放平臺、音樂人、特效師、抖音門店以及社交等。